团队比赛为什么输了?
因为,当所有人盯住冠军的时候,有人开始贪功,有的人却开始逃避。 这是篮球场上常看到的画面: 进攻端,球到了这个点,所有人都知道能得分;防守端,对方也不敢轻易碰你,因为你有篮板。于是,这个人就开始飘了。 这种人一般叫作“独”。独的人有各种表现,在球场边指挥,在场上运球时间过长,不传球,甚至自己运球上篮等等。 有这种心态的人,一般不是球队的老大。因为老大要有驾驭全场的能力。
这种人往往就是队里的老大。因为他没有遇到实力比他强的队伍,或者他运气不好,遇到一些伤病,所以一直输,导致他越踢越没自信,就越想一个人证明自己,也就越来越独。 还有一种人,看到队友都没有机会,自己不敢投,就抱着球等着。这种情况比前面的更糟糕!前面至少还有敢打敢拼的精神在里面,这种纯粹是怯懦和自私。 当然,我并不是说所有拿球的球员都必须一次过多人上篮,也不是说出现失误就一定是谁的错(特殊情况除外)。但一个球队如果大部分时间都是由少数几个人持球,那么这支球队一定有问题。
一支好的球队应该每个人都有得分权,每个人都能对进攻产生影响。每个人都应该在球场上做出正确的决定——传还是攻。 这就是为什么一支由强手组成的球队有时会输得很惨的原因。这些强者各自为战,球到他们手里就像进了保险箱,其他人获得了什么机会?整个队伍创造了多少威胁?根本没有。最后结果肯定不好。
一、思想上不够重视
一些单位组织职工参与健身活动的目的,主要也就是为了响应上级有关号召,或是作为本单位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之一,或是为了在本单位内部营造活泼进取的氛围,只要本单位的职工参与了,至于成绩的好坏,他们并不十分在乎,有些单位对参赛活动甚至采取应付了事的态度,从上到下对此都不十分重视。在这种思想的主导下,一些单位派出的参赛队伍,其实只是一群“散兵游勇”,他们对赛事的规格、对手的实力,以及对手的备战情况都缺乏充分的了解和认识,训练时也难以产生紧张感和危机意识,平时一起参加体育锻炼和参赛训练,都是在一起说说笑笑,连应有的比赛气氛和备战紧张感都没有。他们参加参赛训练时,总是心不在焉,缺乏热情和应有的责任心,而且往往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根本就没有将参与健身活动融入实际生活,这样的团队,怎能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呢。
二、团队中个人争名心太强
有些单位派出的参赛团队中,个人的表现欲相当强烈,他们总是想在活动中出人头地,表现格外抢眼,这自然会导致团队成员之间产生矛盾和分歧。由于在训练中不能形成团队内部的和谐与合作,再加上个人之间关系处理不当,成员之间产生了很深的隔阂,这样就无法在比赛中形成合力,也缺乏互相配合的默契,结果是败在合作者手上,输给了团队合作精神。
三、团队中个人争名心不够
一些单位选择的参赛选手,也并非出自本单位的体育爱好者,而是因为本单位其他人员在个人爱好和运动特长上都不尽如人意,无法形成较强的团队作战实力,迫不得已才找来一些与体育运动不怎么沾边的普通职工。当这些人接到参赛通知时,大都感觉非常意外和不解,他们根本没有做好参赛的准备,只是带着“为单位争光”的责任感来参与体育锻炼和参赛训练,但是,这些没有体育运动基础,又缺乏团队意识和竞争意识的参赛队伍,又怎能赢得比赛的胜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