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有职业足球队吗?
台湾早在日治时代,就有职业踢球运动员产生,像是在台北府立稻江公园内(今之圆山大饭店附近)的高砂台球场,就经常有足球赛举行,日本、台湾的职业、业余球员经常相互对战,因此台湾便有最早期的职业足球员存在。
在1936年,全台第一场有组织的足球联赛开始在台北举行,隔年,台北的台湾新民体育俱乐部获准至日本进行“修业旅行”踢表演赛,其后台湾与日本之间,常派球队交谊赛,台湾的本土球员也以在家乡为日本球队踢球者为多数,例如:南原道夫,在1940年时以台湾新人代表队队长身份率团赴日本进行“修业旅行”表演赛期间,即为当时日本第一职业足球队“丰田汽车足球团”(今J联盟J1富士通队的前身)效力,与同属台湾新人代表队的庄池、张天祥、林水池及邱茂清,经常在一、二军之间调动出赛,足见日本职业球队对台湾本土球员踢球能力的肯定。
台湾光复后,由于当时的当局限制日本人在台长期居留,因此原多在日本踢球的台湾球员大体上回归本土发展及服役,台湾本土的职业足球选手人数逐渐增加,踢球的技巧也更进步。
在50年代之前,台湾的足球选手都是以职业为主,50年代时受到当时“教育是根本建设”政策的推动,许多职业足球选手进入大专院校,成为校园的主战部队,其中台湾师院(今之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和台湾艺专(今之国立台湾艺术大学)的实力最为坚强。台湾师院1952年由马英九(前“总统”)及郑文堂(前教育部体育司司长)等本土球员组成黄金阵容,曾获“全国大专杯足球锦标赛”冠军,台湾艺专亦在50至60年代之间多次膺冠“全国大专杯足球锦标赛”。在那个年代的台湾,若想要从事足球运动,则必须进入这两所大学踢球才可以。这种本土足球人才资源过于集中少数学校的状况,加上大专足球队在当时的足球舞台上已居于绝对优势地位,因而使台湾的职、业余俱乐部球队受到严重威胁,许多职、业余球队被迫解散或吸收进入校队,使本土球员进入大专校队踢球成为主流。
到了70年代末、80年代初,台湾足球界才逐渐恢复职业或业余球队的性质与性质。当时,在台北、高雄市的新兴都市都会区内,出现许多结合各公司员工(或其眷属)的业余球队,例如在台北市的南港工业区内,由台湾东洋火药股份有限公司员工组成的南港东洋队,便是当时一支实力坚强、作风积极的本土足球劲旅,曾在1983年膺冠“台北市立足球锦标赛”,与当时台北市的其它几支顶尖业余球队,如来自国军单位的三三三联队、中山国小教练组队的中山联、台北工专和台湾艺术专校等校队争一日之长短。
由于1988年台湾足球协会正式成为“亚洲足联”所属会员,台湾于90年代起,才有机会在本土举办“亚洲足联”指导下的足球友谊赛。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为推广足球运动,台北市立大学(今之国立台湾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科学研究所)校友们自发性的组成台北市首支民间性职业足球队“台北太市队”,成为继韩国之后、东亚第二支职业足球队,经常与“亚洲足联”所指导引进的国外一流足球队伍较量,使本土职业足球运动员有更多的实战经验,以累积更多在本土对抗外国球队的实力。此外,90年代末期,在“体育署”(今之教育部体育署,原属行政院体育委员会所管辖)所推动的“社会组甲级足球联赛”中,亦以校园足球校队(如:台北市立大学附属高级中学),或以教练或老师以自己的球队名称为该“社会组甲级足球联赛”报名参赛的球队为多数,实际由在工厂工作的民间人士组成的球队并不多;以台北市为例,有“台北工友会”、“信孚企业”等企业或工会组成自己的球队,在“社会组甲级足球联赛”中与校队相互竞争,亦有本土业余球队(如:台北市民间自发性球队“台北白兰地”队)报名参加“社会组甲级足球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