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体育制度怎么这么烂?
说一个可能不那么政治正确的答案, 中国的体育,从体制到人才选拔机制,是为奥运会等世界级赛事而设立的。目标是拿奖牌,拿金牌。所以乒乓球羽毛球外,重点发展跳水、拳击、跆拳道、举重这些项目(不是全部),理由是这些项目中国有一定天赋的人群基数,且需要相对较少的训练资源就能取得不错成绩。
这个出发点就没考虑过普及程度和参与人群。因为目标是拿到世界冠军,所以这些项目必然要重点发展,投入资源也必然优先保证这些项目。至于群众基础?群众基础好的项目自然不会差,但群众基础好的项目不一定能拿奥运金牌。换句话说,为了金牌,只能牺牲一些群众基础好 但竞赛成绩不怎么亮眼的项目。这就是现状。
另外一点就是竞技体育和文化教育之间的权衡。我们现在的竞技体育是围绕世界大赛设置的,这也就意味着在竞技体育层面,我们是以比赛成绩论英雄的。但文化教育是培养人的地方,我们目前的教育体系还是为了应试教育服务的。在这种思路下,出现刘翔姚明这种运动员是不可能也不符合我们当前体育培养体系的。但假如我们的眼光放得更长远一点呢?是不是可以借鉴日本韩国体育人才培养模式,以运动员本人为主导,结合其自身特点,运动水平,未来预期等多种因素全面规划运动员的职业生涯?
当然这样做会加大举办方的工作量,提高办赛成本,增加运动员个人及团队的负担。毕竟不是人人都能像刘翔或姚明一样在职业生涯尾声实现身份转变,成为体教结合的榜样。但这种全方位考虑,从人本角度出发的体育竞赛体系才是有生命力和广谱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