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象棋为什么要比赛?
很简单,因为人是社会性动物,需要社交活动来维持情感的需要。 可能题主是孤傲的少年,认为下象棋就是一个人的事,但世界上有很多喜欢下象棋的人,他们也有很多交流的需求和情感寄托。
过去没有网络时代,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匮乏,象棋就成了很多人重要的精神食粮,很多上了年纪的人都有下棋的习惯。现在有了网络,棋迷们可以通过互联网找到志同道合的人,通过下棋继续享受象棋带来的乐趣。 但有些人可能会觉得网上下棋不过瘾,就想找个真人线下对决。有些棋院就看到了这个需求,因此组织了各种各样的赛事,大的有小小棋王赛、全国象棋个人锦标赛,还有大家平时经常看到的线上大师杯、天元战、超霸战等等。
这些赛事的举办,除了让棋迷们过足棋瘾外,更重要的是能让广大棋友在观战和讨论中感受到团结和力量,促进社交活动的开展与情感需求的满足。 所以说,下象棋要比赛就是为了给热爱象棋的人们一个聚集在一起的理由,让大家能够找到归属感,享受象棋带来的美好体验。
因为象棋是一种知识性和技能性,既有深刻的思想性又有严密的逻辑性,既有惊险奇特的搏杀而又充满无穷无尽的睿智的智力游戏,同时它还是一种融娱乐、教育和竞技于一体的棋类运动,所以可以进行比赛,比一比、赛一赛谁的水平更胜一筹。
在象棋发展史上,很早就出现了棋艺的个人较量。《晋书·桓温传》就有“弈棋赌别墅”的故事。唐末尚有“手谈”的传说,但都是指个人之间的对弈而言。北宋末年问世的《忘忧清乐集》中,有了“下棋者既分宾主,复分先后”的记载,这大约是进行棋艺较量时所遵循的原则之一。南宋咸淳年间手抄本《事林广记》中的图例,更是说明当时在弈棋时已有礼节了。明清以来,各地棋艺活动十分活跃,形成了南北两大棋艺流派,出现了著名的“三素(王浩、周之冕、蒋生白)四子(胡长元、王颐山、吴睿、胡桂��)”,并有“南顾北李”之说流传海内外。随着棋艺实践的发展和棋艺风格的形成,各种棋艺比赛也日益频繁了。鸦片战争以后,随着中国国门的渐渐洞开,中外象棋手之间的比赛开始出现。到了近代,特别是1949年10月新中国诞生之后,棋艺比赛规模日益扩大,不仅在全国范围内举行了多次群众性的象棋表演赛和象棋个人赛、团体赛,而且还于1962年成功地举办了第一届全国象棋(正式)锦标赛和团体赛。自那以后,每一年都要举行一届个人和团体冠军赛,还多次邀请港澳台同胞和外国棋手进行表演赛和对抗赛,极大地丰富了广大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推动了象棋运动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普及和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