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术为什么不用中国马?
这个问题其实有点伪,因为严格来说并不存在“欧洲马”和“亚洲马”,所谓的“欧洲马”通常指的是纯血马,而“亚洲马”则一般指汗血宝马、阿拉伯马等。 但是,如果讨论“欧洲马”和“亚洲马”的区别对马术的影响的话,这个问题的确可以成立。 因为从生理构造上来说,欧洲马和亚洲马的差异是存在的。 首先,我们常说的“马镫”实际上是个广义的概念,包括所有骑乘用金属器材辅助脚固定在马背上(注意!不是骑乘过程中)的装置都叫马镫。 在没有马镫的情况下,骑马时骑手必须收紧臀部肌肉和腹肌来维持身体稳定,因此在无马镫情况下上马和下马都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对于腿部肌力不足的人更是无法完成。 而有了马镫之后,骑手就可以比较轻松地上下马了。另外,骑者在马上的站立姿势也可以由腰骶部的运动来控制,如果有马镫会方便很多。 如果进一步研究的话可以发现,在欧洲马和马镫出现之前,大部分地区的游牧民族是没有马镫的,如蒙古骑兵使用的一种名为“搠弩架”的东西帮助射击和下马,而阿拉伯马也没有发现类似马镫的装置。因此我们可以推测,马镫很可能是在欧洲传播开来的(关于马镫的中国起源说可参见本人以前发表的《中国传统马匹与马具考》)。
有马镫后对马术影响最大的当然是骑者对马的控制能力大大增强了,这直接导致了欧洲中世纪重装骑兵(knight)的崛起。因为在马镫出现前,骑兵如果要保持重装甲下马机动性,只能是轻装的hobelar,而在马镫出现后,重甲骑士成了可能。 当然,马镫的出现并没有使得亚洲的马术技术在短时间内达到欧洲的水平,这是需要时间的。而且事实上很多人也并没有意识到拥有马镫会让他们的技术产生质的变化——很多马术书籍里提到欧洲马时往往只言片语带过马镫,并且没有谈及它对马术的影响;相反,谈到亚洲马的时候往往会特意提及它没有马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