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足球做了什么意思?
看了很多答案,有很多朋友很激动,也有很多朋友很淡定。其实这两种态度都正确,只不过分情况而论而已。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任何一项体育运动要想搞好,都离不开两个关键因素,那就是人才和资金。
先谈人才,国足的问题出在自身身上,但根子还是在体制之外。现在中国人的人均体育健身活动时间还不足90分钟(排世界第一),而欧美各国人均300分钟以上,我们的青少年能够参与足球运动的更少,除了少数几所开明的学校会有校队,大部分中小学是没有球类活动的,即使有也是以集体操为主。这直接导致了足球作为大众体育项目的普及程度低、基础差。
再说资金,这是国足长期孱弱的一个间接原因。欧美各国足球水平较高,且经常参加比赛,与他们的日常训练、科研水平和运动员收入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我们就不用说了,能够引进的外援水平越高,意味着我们国内青训建设得就越好吗?相反,是因为我们在青训方面投入不足,导致不得不花大价钱从国外引入高水平球员,而且这些球员大部分都有很强的职业履历,能跑、能抢、能对抗。而我们有些本土球员连正规比赛都没多少,对抗能力弱。青训是踢出来的,而不是养出来的! 有人说中国足球投入了很多钱,比篮球、排球甚至乒乓球都多。但事实上我们投入的钱只增加了球员工资这一项支出,而没有增加基地建设、青少年选拔培养等方面的支出。要知道,篮球、排球即便是在竞技水平高的美国,那也是学校社团级别的运动,其基层群众基础比足球好得多,我国又是篮球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这样一支“业余”球队,每年能挤出来几千万元用于备战和参赛,而欧洲那些强国的足球队伍都是几百万、上千万欧元的级别。
所以说,我们投入的钱相对于他们而言只能算毛毛雨。况且这种钱花得是不合理的,因为没有形成良性循环。青训应该是最早投入,产出最少的一项工作,但它却是最重要的工作,因为它是人才培养的入口。而现在看起来,我们在这方面做了很少的工作。最后导致的结果就是,我们的球员参与竞赛少,体能不行,技术也好不到哪里去(跟欧美球员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