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滑雪冠军发明了什么?
其实,还有一项著名的“发明”,全世界很多滑雪者可能都不知道,那就是世界上首枚达阵滑行金牌。
每届冬奥会都会出现黑马,但很多时候,“黄雀”出现在雪橇赛场,“黑马”则多发生在速度滑冰和短道速滑等项目。
与夏季奥运会主要产生于经济大国的体育项目不同,冬奥会一些非主流项目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他国家顶尖运动员的推动。韩国花滑名将金妍儿在平昌冬奥会结束后转型做冰雪推广,她说:“在我十岁开始练习花样滑冰的时候,根本没想到有一天会站在奥运会的舞台上。我想让大家知道,只要喜欢,任何时候开始都不会太晚。”
同样,全世界很多滑雪者说不定都不知道,世界双板滑雪界的“天神”尼克·鲍威尔,其实还有一个绰号——雪场“魔术师”。2014年索契冬奥会,在男子单板滑雪比赛中,鲍威尔在前两轮连续完成抓板1800和钩刃540等高难度动作。在第三轮,他干脆表演了一个前空翻。最终,不具竞争力的他没有进入最终决赛。
“冬奥会不是竞技赛事,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竞争。体育将人类凝聚在一起。”英国著名摄影记者格雷戈里·安德鲁斯30年前访问中国时在日记里写下这段话。他对冰雪运动并不了解,但那次探索行程让他拍到了很多关于北京、内蒙古的珍贵图片,这其中也包括中国男子冰球队和美国速降滑雪选手克里斯蒂安在20世纪90年代初一起训练的场景。“这两项运动如此不同,但他们能够轻松相处,这很好。”他后来写道,“或许25年后,中国才能举办一次成功的冬奥会。”
当时,全世界最顶尖的速降滑雪运动员都在欧洲,对许多中国雪友而言,滑雪这项运动似乎一直跟“小众”、“很难”联系在一起。中国的雪场从数量上并不算少,但大多在北方,南方雪场很少。上世纪60年代末,前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名誉主席乌麦尔·谢列兹尼琴科访华时,在中国雪乡的雾凇林中,第一个尝试了冰上滑雪。
对于现在众多的雪友而言,或许最兴奋的还是雪服雪具的更新换代。单板滑雪U型场地运动员谷爱凌在2019年世锦赛上获得冠军后,就迫不及待地在自己的社交媒体平台上晒出“战衣”:红色外衣上印有“虎年”字样。这件由韩国设计师南珠铉设计的雪服,使用了科技面料GORE-TEX,兼具防水和透气性能。谷爱凌看到照片后感慨:“当我还是个小女孩时,我就梦想着穿着印有老虎图案的雪服参加比赛。”
而20多年前,国内专业雪服还只能模仿国外品牌。很多雪上项目专业运动员的雪服功能简单,多为黑色,为了显示级别甚至还印有红色国旗。如今,中国品牌在快速崛起。北京冬奥会,包括国家队雪服在内的诸多服装由安踏提供。“科技冬奥”理念贯穿其中,面料吸湿透气,弹性收紧护膝,采用360°旋转纽扣,方便运动员旋转跳跃。
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吉祥物“冰墩墩”(左)和“雪容融”。
“其实,我离专业的滑雪运动员相差甚远。但我可以影响更多人来了解、热爱、参与这项运动。”尼克·鲍威尔说,“在北京冬奥会成为世界级盛会前,单板滑雪确实小众。如今,中国已是亚洲最快发展的市场。”
2020年,单板滑雪大跳台及坡面障碍技巧选手肖恩·怀特在一场发布会现场,为中国的单跳小将王凌浩当起了推广人;2021年,单板滑雪名宿肖恩·坎普造访位于张家口市崇礼区的云顶滑雪场,为推广当地冬季运动贡献力量;2022年初,美国“女王”肖恩·怀特造访吉林,进行了一场滑雪公益课……在中国,滑雪运动不再是贵族运动,普通雪友可以见到的权威选手及世界冠军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