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体育政策有哪些?
目前中国实行的是分块管理,各部委联合开展的管理办法。 体育总局主要职责是:拟订体育运动方针政策;协调有关部门研究提出全国体育发展规划;规划指导各级各类体育学校的布局和发展;负责国际间、港澳台地区的体育交流与合作。 教育部的主要职责是:制定全国学校体育工作方针政策和法规规章并监督执行;指导各级各类学校开展体育工作;组织参加和举办体育竞赛;推动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与评估及干预措施的实施。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主要负责体育行业人员的工资福利等政策的制订和监督执行。 财政部主要负责制订体育财政补贴政策。 国家体育总局主要负责制订业余训练竞赛计划、选拔运动员队员、组建集训队伍和参赛队伍以及制订奖励办法。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体育事业的管理和指导。
目前,我国已经基本建立了一个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全面进步相适应的体育宏观调控体系。通过出台法律法规、加强行政指导、运用经济杠杆、推进社会参与等方式来对体育事业发展进行引导和管理。
(一)以法制建设为重点,推进体育产业制度建设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201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了“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将健康优先作为优化经济社会发展结构的首位。2017年初,国务院正式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就今后一个时期促进全民健身事业发展作出总体部署。在制度方面,近年来陆续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等法律法规,为体育产业提供了有力的法制保障。各地也根据自身实际,制定了相应的措施。例如《北京市全民健身条例》规定,市级公共预算应安排一定资金用于群众体育活动,并明确了经费使用的方向,提高了使用效益。《上海市全民健身条例》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活动开展、组织管理等方面做出了相应规定。北京、上海、天津、重庆等地还陆续设立了全民健身日,这都为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二)加大投入力度,创新投融资机制 在现有财政体制下,政府财政支出一般按照保工资、保运转、保的基本要求,确保重点,先急后缓。公共资金的投入一般在维持运转方面,而对于产业发展则不能给予太多的支持。但体育作为一个新兴产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为此,需要通过多种渠道,引入市场机制,构建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一方面可以吸引社会资本进入体育领域,另外也可以充分发挥企业、事业单位的积极性,利用存量资产,拓宽融资渠道。
(三)整合资源,发挥协同效应 当前,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空间格局和结构形态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迫切需要打破部门壁垒,优化资源配置,实现资源共享,从而形成发展合力,发挥协同效用。必须树立全局观念,加强部门间的合作,避免条块分割,集中力量办大事。还要注重与其他行业的协作,充分挖掘潜力,扩大体育消费,形成发展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