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如何举办好冬奥会?
首先,感谢信任,让我有个机会回答这个问题。 关于办奥运会的难题,我国不是第一次解决了——作为东道国,我们也曾遭遇过一次全球范围的「外交抵制」,那还是 1980 年莫斯科奥运会期间。 当时美苏关系正处于紧张对峙状态,两国刚刚在阿富汗问题上分歧激化。
为了显示对苏联社会制度及人种(苏联运动员是白人)的歧视,美国带头宣布不参加莫斯科夏奥会,随后众多西方国家和国际奥委会成员纷纷响应,以抵制奥运为名,实际实施经济和文化制裁。 面对「围攻」,苏联选择了硬刚,他们表示绝不妥协,誓要举办一场成功的奥运会来展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于是莫斯科奥运会在极寒天气中顺利举行,虽然西方选手集体退赛,但来自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选手仍为苏联赢得诸多金牌。
24 年后,北京申办冬奥运会时,曾出现过类似局面。 但这次我们选择的是「抱团取暖」,即所谓「相互尊重、共同利益、平等互利」的原则下,与俄罗斯等冬奥申办候选国达成一致,将主办城市名额与举办时间交换,提前锁定两个举办城市,最终成功拿下冬奥主办权。
当然,这其中也有遗憾,那就是本来有望成为第一个举办两次冬奥赛事的国家,但最后时刻因为我们换城市而让日本抢了先。 不过转念再看看今年冬天我国疫情防控的成绩单,或许又是另一种体验。
如果全球疫情迟迟得不到控制,各国都采取「封闭国门、自行其是」的孤傲态度,那么奥运会可能就是另一副光景了。 而今,疫情渐消,世界经济慢慢回暖,奥运圣火即将在北京点燃。
从「我有你没有」到「我可以你未必行」,从「同文同种」到「异质互补」,从「你跑你的步,我过我的桥」到「一起向未来」,人类总是在不断磨合中寻找共同价值。
正如 1980 年苏联总理葛罗米柯所说的那样:「即使我们不能使所有人满意,但我们至少可以使大多数人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