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为何不尚武?

家子昕家子昕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因为现代中国是“大政府”社会,而不是“小政府”社会。 什么是“大政府”和“小政府”呢?这个概念是詹姆斯·麦吉尔·伯恩斯在《大变革》里提出来的。他说: “在小政府体制下,一个社会的政治权力相对集中于个别的领导人手里;而在大政府体制中,这种权力分散到许许多多的领导人的手里。”“一个小型的‘民主’国家可能有一个强大的军队,但它没有强大到能够对外征服的程度……而在一个大政府的条件下,这种可能性是不存在的。无论哪一个总统都不可能拥有如此巨大的军事权力,以至于他可以单枪匹马地征服另一个国家——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都是如此。”

简言之,在大政府和小规模的民主制之下,一个国家的军事实力不会很强,因为政治决策权被分散了;而小政府的社会,一旦面临外敌入侵,也可以集中国家的全部力量来应战,所以战斗力也不会很差。 在西方,一般认为战争的主要责任是在君主身上(比如拿破仑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所以在欧洲许多封建时代结束之后,王权衰弱之中,人民不愿意再为国王卖命是很正常的。

但是在中国不同,中国在朝代更替之后,天子(皇帝)的权利并没有削弱多少,而是分散到了各地的地主豪强手中(汉天子与诸侯王共定国是,唐末藩镇割据的局面等等)。所以,中国的中央政府(天子所在的京城)是有足够的能力组织起全国的力量(包括武力和经济力量)来应付威胁的。

所以从秦汉开始,中国就有能征惯战的野战军,但地方上的豪强和士族却拥有相当的实力(汉武时期的匈奴之患就是依靠西域诸国和匈奴的内部矛盾解决的,唐初突厥之乱也是在李世民亲自领军平定的)。

汉武帝时期,汉朝与乌孙国联合进攻匈奴,匈奴西部的右贤王部首先发动攻击,结果却被乌孙军队击败,左贤王知道后,也率兵来攻,最后匈奴东西两部互相不能配合,被汉武帝派出的李陵率领的五千步兵歼灭了两万多匈奴骑兵,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

宿怀宝宿怀宝优质答主

中国素有“文人立国”之美誉,中国文化“尊文抑武”的价值取向,使得中国文化具有非军事性和和平主义倾向,这是由中华文明“农耕文明”的本质决定的。农业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最为典型的生产方式,而军事化的生产方式则是“人与人对抗”的产物,与农业生产方式格格不入。一个以农耕经济为传统生产方式的社会,必定要推行和平主义的思想策略。

“国尚礼而不尚功,所以寡杀伐也。”(《礼记·坊记》)这是先秦时期人们已经确认的道理。中国文化自古以来“农学”一直是最实用且最具生命力的学问。而“武学”一直被看成是“功利之学、末流之学”。历代学术争论的核心,多表现为“义利之辨”;“义”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利”则常是“非义”的同义词。这种“尚义重文,轻利抑武”的价值取向,根深蒂固地存在于中国人的文化心理中,所以中国人历来认为崇文尚武两者不可兼得。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是中华文明的立邦之本。崇尚和平是中国人“共同文化心理”的重要内容。在中国,不仅有“孔子兵学”这样的兵学著作,而且还有儒家弟子撰写的诸如管仲、吴起那样的兵家的传记,表明儒家并不否定军事,只是反对将军事独立化和绝对化而已。儒家所倡导的“王道文化”在本质上是将“兵学”与“儒学”相融合的理论,是文武兼济的治国方略。其文化心理倾向是尚文而非尚武。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