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球全运会多难?
我是江苏球迷,所以从江苏队的角度来说一下全运会的经历。 江苏队参加的全运会基本都是世乒赛之后的团体赛,也就是所谓的“打包赛”,这个比赛的规则是上一个比赛日的胜者直接晋级下一轮,而输了的队伍淘汰出局。比如1973年男团决赛是在我和老爸的初中教室进行(我那时还没读初一呢),当时江苏队以5比0领先天津,最后打到第五场比赛,胜负已经无关紧要了,因为天津弃权,江苏队的第五场胜利才是最终的胜利。而女队则是1986年和1992年的决赛在体育馆进行,不过那时的运动员水平远不及现在,所以我参加的这两届全运会感觉没有太多的含金量和刺激感。
最让人刻骨铭心的是1995年在西安举办的团体赛,这是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陕西承办的最重要的一次体育比赛,当时西安的外地观众就超过了本地观众,可见影响之大。这次比赛由于赛前备战充分,加之对手实力较弱(除了黑龙江外其他外省队伍都是一败涂地),所以一路顺风顺水。但是到了半决赛却遇到了强劲的对手广东队,当时广东的主力阵容包括王博、张志强、何灼强、冯振宏、刘云路,替补球员有林辉,黄颖锋等,这些都不是弱者。江苏队面对这帮猛将苦苦支撑,好在最后还是赢了,而这场比赛也是整个赛事的压轴大戏。
说到这帮老将,我还想多说几句。因为我亲眼目睹了他们的一生:从小打乒乓,打得好被选进省队,每天刻苦训练,退役以后大多从事和体育不相关的职业,有的虽从事相关职业但并没有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比如我的教练李全英就是很好的例子;也有部分老运动员继续奋斗在体育岗位上,像我在南京军区体工队时的领队蒋佐,他后来担任了上海某业余球队的老板兼主教练。这些运动员虽然有着辉煌的职业生涯,但在金钱和社会地位上都远远比不上普通人。